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14:邁入小學生活後,我該如何幫他交朋友呢?

--

從很多方面來說,小學前與小學後的生活有很大的不同,上小學對很多家長與孩子來說就像是跨越了一條特別的門檻,不管是課堂的結構程度、學習的內容、視野的範圍,上了學以後,孩子的世界越來越大,其中與他人的關係也顯現得更加重要!

家庭關係始終是影響孩子的關鍵因素,但孩子總有一天會走出家門,前往一個沒有家人的環境之中,這樣的前進並不會停止孩子的成長,因為在這些環境中,孩子能獲得有別於家庭關係的友誼;友誼對孩子的自尊心有正面的影響,友誼可以沖淡負面的情緒,友誼更讓孩子有機會擁有多元的資源。實際上,家庭中良好的互動與孩子的創造友誼的社交能力並不會衝突,在家中建立良好關係與互動的基礎,更能成為孩子友誼之路上的助力。

Photo by Allen Taylor on Unsplash

「我要跟孩子聊聊他的朋友嗎?」「他怎麼跟同學相處的?」「他跟同學吵架會怎麼做?」「他總說收到朋友的禮物很開心,我是否該做些什麼?」

在孩子建立友誼的路上,爸爸媽媽也會浮現種種的問題,通常父母不容易理解到自己在孩子的社交發展中可以扮演哪些角色,只提醒孩子有禮貌、在特定情境中能夠「道謝」、「說對不起」就能夠交到朋友了嗎?這些當然是不足夠的!

孩子社交行為中關鍵的三項能力:

  • 察覺與表達情感的能力:察覺自己以及表達自己的情緒,再來則是能否觀察出他人的情緒,並且理解自己與他人情緒之間的關係。
  • 調節自我的能力:察覺到自己的狀態,並且因應情境調整狀態達到適應的能力
  • 社交技巧:在察覺與調節之後,透過行為創造與人正向連結互動的能力

接下來這裡提供8個幫助小學的孩子建立良好社交行為的重點策略

  1. 協助孩子調節自身情緒狀態
    有些孩子比較活潑容易亢奮,一見到開心的人事物,就會表現得比較活躍甚至有些衝動,這樣的狀態就容易在交友互動的過程中造成一些誤解,因此在各個情境發展引導孩子更好的自我調節能力,或許孩子在交友上就會容易許多。像是提醒孩子現在的情緒狀態,用1–10分來幫孩子覺察自己,再協助孩子調整至合適的分數。
  2. 閱讀他人的情緒
    這項能力大約2–4歲就開始自然發展,但沒有環境中他人的支持,「自然」不代表會「自動」的發展。例如爸爸媽媽在下雨天無法出門旅遊的時候也向自己的孩子表達並且表現難過,為孩子創造更多閱讀情緒的線索。
  3. 引導孩子一起幫助、同理別人
    在適當機會鼓勵孩子,例如在孩子的遊戲場域看到其它小朋友跌倒或者需要幫忙的時候,提供辦法或示範給孩子看,用對的行為幫助別人,也讓孩子對於協助別人感到愉悅。
  4. 建立安全感懂得信任他人
    孩子需要知道,當他們需要我們時,我們會陪伴在他們身邊,這也是家庭的重要功能。另外就是當孩子在團體中表現退縮、恐懼的時候,不急著把他推出去,可以先從親近的人、小團體中慢慢適應。
  5. 示範如何與人交流
    時常在孩子面前示範與人愉快的互動語交談,鼓勵孩子與他人「交換」自己喜歡或者不喜歡的資訊,也要提醒孩子要有耐心,要給對方回覆的時間。如果說現實沒有合適的時機,也可使用家中玩具娃娃透過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來做為示範。
  6. 幫助孩子學習合作、妥協
    談判、妥協、合作的目的都是為了與他人建立積極正面的關係,孩子們可以透過角色扮演來做練習或者團體活動來強化這項技能,我們在跟孩子的互動也可以有更多元的方式進行,不一定總要按照誰的方式玩,可以創造要求孩子配合或者讓孩子提出談判的機會,過程中我們的角色就是與孩子一同討論「有沒有更好的做法」,激發孩子在不同的情境下能有更多的選項可以行動。
  7. 學習如何道歉與做出修正
    要知道修復關係最有效的方法不只是道歉,而是作出修正。當孩子做出錯誤的判斷時,我們可以陪同孩子思考自身的行為如何影響了他人,與孩子一起去理解被害者的想法與情緒,並且指導孩子做出彌補的行為。例如孩子不小心將同伴推好的積木弄倒了,除了道歉以外,還要加上協助重建積木,透過具體的行為重新連解彼此的關係。
  8. 懂得原諒他人
    協助孩子理解每個人都可能會做錯事,而他人的錯誤背後或許有許多因素,可能是壓力、疏忽、疲累或者正處於疾病狀態而導致的結果,我們的協助可以避免孩子對他人長期充滿敵意或者負面感受。當然,最好的示範者就是爸爸媽媽本身,當孩子做錯事後做出彌補的行為時,家長適當的反饋與原諒就是孩子最好的榜樣。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延伸閱讀
1.
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5:在孩子乖乖坐好、專注學習與認識字體之前最常被忽略的「自我調節能力」
2.
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12:6個策略幫助孩子有效發展自我調節能力
3.
提升學齡前孩子社交能力的5個重要關鍵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