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點:《這是一個76歲日本外交官,親手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你的爸媽也不是你的爸媽,重新看待原生家庭

--

近日小朱老師與一位朋友交換教養心得,這位朋友本身也是一位媽媽,她和我分享在媽媽群組中幾位媽媽朋友的話題:「孩子自己帶跟別人帶兩者間有沒有差別,好幾位媽媽在陪伴孩子幾年後其實會覺得差異不大。」「家長應該投入到甚麼程度,會不會有時候爸爸媽媽用盡了全力試圖給予孩子方向,但孩子內心還是擁有自己的靈魂呢?」

接著她也分享給我一篇文章《這是一個76歲日本外交官,親手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也引發了我一些想法。

Photo by Christin Hume on Unsplash

我們就先簡單說說這篇文章內的故事吧!這是一個真實發生在日本的故事,2019年6月,一位在東京高齡76歲的熊澤英昭,與太太兩人都是外交官,相信在一般人的眼裡都屬於大家稱羨的人生勝利組,不僅擁有高階職位,也為國家付出貢獻而得到眾多人的尊敬。

然而,卻沒有人能看見熊澤英昭面臨到的困境。他的兒子熊澤英一郎,44歲,在早期剛出社會後卻極度不適應,從此待在家中,每天沉迷於網路遊戲,光是遊戲開銷每月高達32萬日幣,全部由家裡買單。

在某一天,熊澤英一郎跟家人抱怨附近小學的學童非常吵雜,那幾天在電視上又有報導著「精神疾患攻擊無辜學童」的新聞,這位爸爸在長期與孩子相處的壓力加上負面新聞導致的焦慮之下,便到廚房拿了一把菜刀,直接往兒子身上砍殺數刀。當然,這位父親最終受到法律制裁,但是他在庭上的自述令人印象深刻,「兒子是自己生出來的,等同於這麻煩也是自己製造出來。」

Photo by Priscilla Du Preez on Unsplash

故事就說到這,接下來小朱老師也想說說自己的一些看法,從我朋友在媽媽群組的幾個問題,到後續這一個悲劇故事,都指向了許多家長在孩子一生出來就會有的疑問:「我是否該為這個孩子付上全責,嗎?」

在闡述觀點之前我必須強調,首先!這是一個悲劇,因為我們能有的資訊其實也是很片面,因此我不想去定義在裡面的人是對是錯。面對悲劇,我們只能把它化做為一個假設故事,從故事中人物的「做法」試圖去尋找一種價值選擇,並且在將來的現實中避免重複發生的可能。

1. 原生家庭對孩子的影響

肯定很大,但必須釐清影響的原因與範圍,我是這樣認為的,父母本身如何活著、如何做自己這件事會比你怎麼教育孩子還來的重要。像我朋友,或者是我自己,其實都會發現自己無意間在做某些價值判斷與選擇上跟我爸媽的思維很像,即使他們並沒有特別在教育我的過程中強調這些。還記得以前遇過這樣的案例,個案孩子的爸爸會跟我提出要求希望改善孩子的情緒調節問題,希望孩子能先把別人的話聽完後再做反應不要衝動,結果下一次在跟媽媽做討論的時候,媽媽也開始跟我抱怨爸爸每次在夫妻溝通時總是不讓媽媽把話說完,就顯得很急躁,這樣的例子其實不少見,確實可以看的出來原生家庭的影響。

2. 家長本身不該過度放大自己的責任

孩子的行為與人格塑造還是擁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拿故事裡外交官的做法當為例子來看,因為給自己太重的責任,認為父母就該承擔全部,在孩子童年時就已經展現的暴力行為就選擇承擔忍受,孩子出了社會不順遂也是該由父母承擔,到了最後自己無法承擔,就爆炸了。我認為應該分配好自己所能承擔的比重,不管在責任上、經濟上又或者是情感上都是,而且這個比重應該要隨著父母跟孩子雙方彼此人生的階段去做調整。

3. 因為了解,才能調整!

調整比重的秘訣其實就在於對於孩子的理解程度,雖然故事裡沒有詳述,但是根據小朱老師自身的經驗,故事中外交官爸爸的孩子可能有些比較偏激甚至到反社會人格的狀況,那父母有沒有在學齡階段就能察覺並且尋求專業協助就顯得格外重要,假設擁有資源協助這個家庭,彼此的壓力就不會這麼大,也不需要一昧的以父母的角色去承擔。

4. 放手是人一生的課題

幾年之中的專業經驗就深深體會,人好像不斷的在學會分離與放手,孩子要上幼兒園了,爸爸媽媽就要放手一次;孩子要上小學了,面對當代課業壓力與考試,爸爸媽媽或許就要再放手一次,當孩子開始學會團體旅行,爸爸媽媽也要放手一次。每個不同的階段,心就要越來越寬,這對很多家長來說非常困難,因為他們拿捏不到甚麼階段他可以安心地讓孩子去闖。小朱老師拿自己來看,就覺得自己是幸運的,在大學能夠離開家去高雄讀書,出社會後到馬來西亞創業,到中國大陸發展,其實我的原生家庭對我這樣的放手,也對我的影響非常大。最有趣的是,我感受到放手對於彼此的關係與信任反而是越來越緊密。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資料來源
《暗黑親情》:這是一個76歲日本外交官,親手殺死自己兒子的故事

延伸閱讀
一場悲痛的社會事件,若留下更多誤解才是遺憾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