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5中,我們提到孩子最常被忽略的「自我調節能力(Self-regulation)」嗎?事實上這並非只有孩子才具備的能力,家長若也擁有出色的自我調節能力,在教養的路上如同亞瑟王拔出了石中劍,過關斬將的困難度會變得輕易,也更有效率地處理問題。
筆者長期觀察許多不同的爸爸媽媽,發現到建立「家長」這個角色需要擁有一些特定的能力,像是在面對孩子不同的需求、孩子的各種狀態或者身處於不同環境中,家長如何根據這些線索與資訊產生想法、情緒與行為並且做出回應。這項能力就是一種自我調節的能力,並且能夠有效改善家長與孩子的互動關係。
我舉個例子來做比較說明會更容易明白。
情境:孩子晚餐過後要寫數學作業的時間越來越近,明明孩子應該每天都會經歷的作業時間,卻只見今天孩子不斷的跑東跑西,一下玩玩具、一下上廁所,過不到一會兒又拿著繪本要看。
A家長看到這個情況,內心先想著「再這樣下去,今天功課一定要寫到很晚,拖到睡覺時間了。」接下來就對著孩子大喊:「你快點過來!作業寫不晚等下就別睡覺了!」「你快點寫完,還有時間給你玩平板喔!」。
B家長採取另外一種做法,內心先想著「今天是數學作業,也是孩子最不拿手的科目。」於是就先到孩子的身邊詢問孩子「你在看繪本阿?」「看完繪本後是否要寫數學作業呢?」「你會感覺困難嗎?」「我們怎麼幫助你?」
這兩個情境有何不同呢?其實不難看出A家長不斷的將目標焦點放在「完成作業」上,也就把後續的溝通行為通通以「完成作業」為核心。而B家長則是考量其他的環境因素(數學對孩子來說是困難的科目),多一項資訊,並且重新聚焦在孩子身上,後續選擇處裡的方式與結果就會完全不同。
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是屬於個人特質,就是有人自然而然就可以成為一位優秀的家長,我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說法,當然每個人發展各有自己的優劣勢,但既然這是一項技能,也就代表這當擁有這充足的資訊時,是可以提升這項能力的。如何促進爸爸媽媽的自我調節能力呢?下方小朱老師列出幾個重要的思維方向。
- 外部資訊蒐集:在做出反應與行動之前,盡可能的蒐集資訊是必要的。
.像是現在在哪裡?
.時間有沒有影響?
.現在眼前的事件是什麼?
.孩子怎麼做?
.孩子對事情的感受與反應?
.孩子本身的能力?
. 盡可能列出孩子行為的動機。這些都是非常有用的資訊,先擁有資訊才能夠做出符合家長現階段教養目標的行為喔!如此才是有效的教養。
2. 自我覺察審視
.覺察自己的情緒與感受
.紀錄自己的行動
.在對事件做出反應之後回過頭思考自己在當時行動時的感受
.當時是依據那些外部的資訊做出那樣的決定?
3. 當上述兩點都已經能有意識的注意,並且處理的速度越來越快,也就逐步的建構出屬於家長的自我調節能力。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相關資料
《Applying Self-Regu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Delivery of Parenting Interventions》- M. Sanders, Karen M T Turner and Carol W. Metzler
延伸閱讀
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5:在孩子乖乖坐好、專注學習與認識字體之前最常被忽略的「自我調節能力」
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4:孩子做事有條理,執行功能(Executive function)從小就培養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