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7:讓孩子學會辨識與使用情緒,從這3個步驟做起!

--

情緒是人一生都在學習的課題,從媒體上看到的各種社會新聞事件,幾乎沒有一件是跟情緒無關的,人做的各種選擇幾乎都是伴隨的情緒,有人因為憤怒選擇破壞,有人因為恐懼選擇往逃離,有人因為愉悅選擇一頭栽下去,當然也有人因為同情做出善良的選擇。

Photo by Tengyart on Unsplash

從我們有記憶以來,記得我們是怎麼認識情緒的嗎?老實說,真的沒什麼印象呢!當人們看起來生氣,驚訝甚至高興時,您的孩子有沒有注意到呢?他能夠理解嗎?

其實孩童在成長階段很難確定自己的感覺,並且恰當地表達出來。想像一個小朋友在經歷了令人興奮的一天、又或者在學校團體中輸了比賽,回到家後卻久久無法平靜下來,其實這些情況對他們來說,都是學習如何辨識並且表達情緒很好的機會。

以下幾個步驟可以幫助孩子依序建立情緒概念喔!

1. 幫助孩子「標記」情緒

相信在許多的戲劇、動畫以及繪本之中的故事內容中,每一個角色都一定會有各自的情感呈現,這個時候就是爸爸媽媽出手的好時機,跟孩子說出那角色的情緒,「小熊現在感到窩心,睡著了嘴巴還帶著微笑」、「你有注意到小兔子他的眉毛嗎?都垂下來了,他一定很失落!」角色描述再加上具體的特徵形容,這個概念就好像在社交媒體上的圖片加上Hashtag,讓孩子對各種情緒的命名更有感覺。

2. 在生活場景中「辨識」情緒

接下來,在日常生活中時常把這些Hashtag拿出來,並且使用在自己或者孩子的身上,把書裡、螢幕上你做好的標籤運用出來,讓透過自己的本身去體驗「情緒」原來會有這樣的感覺,如此做法讓書本不再是書本,讓情緒生動起來。爸爸媽媽若隨時運用這個方式,孩子將會更加快速去「體會」情緒喔!

3. 帶上「因為」和「所以」

開始建立「自省」的能力,其實情緒的感受與表現時常是在一件事件的中間位置,舉例來說,「爸爸愛吃的冰淇淋被媽媽吃完了,所以爸爸很難過。」又或者「小象感到很開心,所以跳起舞來了。」在「因為」「所以」作為橋梁的協助下,對於情緒將更有場景的帶入感,這些能力也成為小朋友在往後生活裡省視自己情緒的基礎,「現在的我是感到難過嗎?」「為甚麼我會難過,原來是因為我覺得自己做的不夠好!」不僅僅對自己而已喔!這還能為孩子的人際關係帶來更多的益處。

Photo by Austin Pacheco on Unsplash

從工具與媒介的選擇(動畫、繪本)到孩子本身然後再到場景的想像;就是從虛擬到具體,最終還是要到虛擬,情緒就是這般抽象卻又不可或缺的東西,透過這樣有步驟的做法,一步一步搭建情緒的認識、體會然後還能夠在腦中做情緒的察覺與思考。小朱老師想再提醒各位爸爸媽媽還有引導者們,不要吝嗇表達各種情感,你們的表達與呈現,都將成為孩子發展的養分,更好的是,跟著孩子一起察覺自己的情緒,共同成長喔!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延伸閱讀
集合啦!動物森友會!為什麼假扮性遊戲永遠不退流行!
培養孩子同理心,8個步驟,你可以這樣做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