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1:孩子的最佳成長空間-共融式遊樂場

--

成長的印象

還記得我們如何成長的嗎?或許我們對於剛學會走路的階段沒有甚麼印象,但是我們一定記得在家附近小時候最愛去那一個公園。孩子總是滿心期待的能夠去公園遊樂場玩,在那裡,我們能享受滑梯溜下時的呼嘯涼風、也喜歡在單槓上迴旋的速度感、爬上爬梯的頂端俯視整個遊樂場、在沙堆中展現自我的創造力、聞著草皮或者下雨過後的味道,還有最重要的,聽見夥伴大聲喊著「快來一起玩」的愉悅。

是的,我們童年中最有印象的畫面,就是我們逐漸成長的關鍵,上述的這些活動都會在我們的大腦中留下深刻的痕跡,這些遊玩看似簡單,但是其中愉悅的感受,形成我們持續正向發展的迴路。

Photo by Myles Tan on Unsplash

共融遊樂場的特性

很開心現在見到越來越多「共融式」遊樂場在台灣這塊土地出現。
『以「Play for All」為目標,提供一般兒童、身障特殊兒童、成人、老人都能「共融、共學、共享、共玩」的新世代遊戲場。』

「共融式遊戲場」(Inclusive Playground)強調遊戲場的設計,應包容不同孩子的狀況與需要,不論其能力或身心狀況(例如自閉症、心智障礙、肢體障礙、視覺或聽覺障礙者等),皆應提供平等參與遊戲場的機會。其中應具有無障礙環境、適合不同障別、多元刺激、寬敞、安全、具互動性、有趣及舒適等特色。

以下為台北市政府比照外國設計原則所公布的設置條件
1. 公平(be Fair):遊戲場應能促進所有人公平使用。
2. 融合(be Included):排除空間障礙,使空間可供不同人使用。
3. 聰明(be Smart):創造簡單、直覺性的空間,幫助人們從遊戲獲得成長。
4. 獨立(be Independent):設計一個促進獨立探索和參與的環境。
5. 安全(be Safe):遵循安全規範,並保障參與者情感與精神安全。
6. 積極(be Active):提供促進社會互動、合作與身體能力的活動。
7. 舒適(be comfortable):符合社群與使用者的多樣需求。

充滿多元刺激的遊樂設施

任何安全的遊戲對孩子都是有益的,但是共融式遊樂場的多元刺激、具互動性、有趣的幾個特性都能夠提供孩子更為獨特的體驗,這也為孩子的發展帶來明顯的影響。

在各種螢幕充斥的現代生活裡,千變萬化的遊戲中,視覺幾乎已經占據了八成以上,雖然透過影像學習確實能夠為孩子的某些能力帶來進展,但是大腦並不是只有視覺處理,其他的各種感覺平衡發展才能夠整合出孩子更高階的能力。

觸覺(Tactile)是人類身體最大的器官,大範圍的皮膚幫助我們獲取外界的資訊,讓我們知道物體的形狀、大小和材質;觸覺提供有關身體跟周圍環境的細節使我們有精準的操作能力,舉例:就像是我們在使用筆的時候,透過手指、手掌的皮膚知道碰觸筆的位置,才能良好的協調運筆。

觸覺遊具:各種不同材質的物件都可以歸在這一類。軟地墊、木板墊、人造草皮、天然草皮、沙地、不同紋理的爬槓、滑梯等都可以提供觸覺感覺刺激。

本體覺(Proprioception)使我們了解我們各個身體部位的位置,隨著它的發展,幫助兒童判斷力道使用的大小,以及如何使用和移動自己的身體,有效地在環境中移動。本體覺與觸覺的協作更能使我們完成任何動作。像是在打籃球時,我們同時朝特定方向跑動(本體覺)、運球(觸覺與本體覺),非常依賴這兩種感覺協作完成。

本體覺遊具:能促使孩子使用他們的肌肉與關節的遊具會歸於這一類,各類的爬槓、梯子、繩子、隧道,任何要推拉啟動(關節壓縮)的遊具,彈跳蹦床等都能提供本體覺感覺刺激。

前庭覺(Vestibular)告知我們目前身體運動的方向、速度和節奏,提供我們對空間的感受,在乘坐電梯或者高速鐵路時感受最為明顯。它讓我們下意識的維持頭與身體的肌肉姿勢保持平衡,整合眼球與頭部避免我們在高速變動下頭暈。

前庭覺遊具:促使孩子運用平衡能力或者有速度感、旋轉的遊戲會歸於此類。斜坡、滑梯、各種鞦韆、平衡木、搖搖馬、彈跳蹦床、大輪胎、吊床、滑車等能提供前庭覺刺激。這裡要注意!並不是越多越好,有些孩子接受過度的前庭覺刺激會產生過度亢奮或者不適感,所以要隨時觀察喔。

成為孩子各項能力的發展啟動場所

遊樂場,對孩子們來說就是一個偉大的社會體驗,增添「共融式遊具」更可以有豐富多元的玩樂夥伴一起參與,讓他們在一起共同探索成長也建立屬於他們的社會。

1. 認知發展:感官是孩子認知成長的基礎,試著想想我們怎麼認識「蘋果」,我們必定是用視覺辨別顏色、用觸覺辨別觸感、用聽覺辨別命名、用嗅覺辨別果香、用味覺辨別酸甜,長久累積之下我們才完整認識蘋果這個物件。因此,在設計良好的遊樂場中,絕對可以強化孩子腦中各項感覺系統的連結,提高孩子的學習能力。

2. 注意力:在共融式遊具中的多元感官刺激的特質,其實就給予孩子練習到很多過濾/聚焦的能力,在感覺處理的能力中過濾/聚焦其實就是專注力的基礎表現。想像孩子在爬繩梯的時候,能夠「過濾」掉一群孩童吵雜的聲音,專心於自己在爬的事情上,同時又聽見媽媽叫著她的聲音在回覆媽媽。這些多感官的體驗機會都能促成孩子專注能力的發展。

3. 社交能力:共融遊樂場中本身就充滿多元,適合各樣的孩子,再加上多感官遊具的互動性體驗更能鼓勵孩子與其他孩子做交流。一起玩耍可以讓孩子們觀察別人如何玩耍,並嘗試別人的想法去玩。讓孩子們彼此分享想法和感受,也在這裡種下同理心的種子。

4. 情緒發展:協助孩子調節自身的情緒也是共融遊樂場的重要功能,如同大人們在緊張的工作壓力下總需要一些方式來自我放鬆,這些需要用力、擺盪的遊具就是讓孩子釋放用不盡的精力並且消除緊張的最佳選擇。

這裡為大家列出台灣各地特色及共融式遊樂場地圖:https://lihi1.cc/tCyqc

共融的核心價值

筆者認為「共融」不僅是遊樂場,它代表著一個環境自然地包容所有的人,不會有任何限制、挑戰,在共融的環境中,縱使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難、缺陷,依然被環境緊緊地擁抱著,而不是被推開。

共融不只是硬體設備的改變,會這樣說是擔心有人誤解「共融」是為了那些「有需求的人」才做這樣的設計,這是不對的,若只要求特殊需求的孩子去改變、去適應一般人的生活,這樣的社會永遠不會進步。曾經有聽過這麼一段話,想教魚爬樹是不智的,魚永遠是不會爬樹的,但是魚跟我們是一樣的,生活在這塊土地上。

共融的起點與終點都在於「人心」。特殊需求的孩子們努力著改變、適應,一般人在知識與科技的進步下主動理解這些有需求的群體,讓理想的共融社會有機會實現。(迫於讓大家較好理解,不然實在不想用「一般人」這個詞,因為我認為沒有人是【一般人】)。

希望有這麼一天。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相關資料
台北市政府共融式遊樂場
共融遊戲場是什麼?
特色遊樂場地圖

延伸閱讀
「霸凌」、「標籤」、「人球」,現在教育環境如此脆弱令人不安嗎?───從新聞來談談共融
「游泳」為孩子帶來的正面影響比你想的還要多很多 — 從感覺系統觀點切入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