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與孩子的互相傷害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5 min readSep 8, 2019

--

小C(化名)是一名有動作發展障礙的6歲孩子,他的動作笨拙,從小到大走路時常不小心跌倒,在同齡團體中,他的反應總是不及其他小朋友。每年表演舞會,小C永遠不在節拍上的獨特舞蹈動作,讓他在別人面前總是低著頭。

記得第一次跟他打招呼,他先是看著我,然後望向C媽,接著就把頭低下,雙肩上提,雙手緊握,不知該如何回應,肢體動作顯示,他應該是沒自信的孩子,對與人說話感到恐懼。但有一點讓我覺得很困惑,小C平時跟C媽的互動,像是完全變了個人,在教室外,他會大聲拒絕C媽的要求,即便這要求是他也想要的,另外他也不斷要求C媽做其他事情,這互動方式跟我印象中的他像是兩個極端。

Photo by Sharon McCutcheon on Unsplash

這天在治療室有一項特別的任務:由C媽擔任課程治療師,親自帶一堂課!

這是第一次,C媽在專業人員的觀察下與孩子互動。C媽也是一位老師,從共同認識的家長得知,C媽教課時非常認真,對小孩子也有相當足夠的耐心與愛心。C媽在開始上課前,都有和我討論上課內容,確定內容的合適度後,才在專業人員從旁指導下與自己的孩子遊戲互動。

遊戲非常簡單,小C先聽從C媽的遊戲提示,記得說的三種形狀積木,兩腳順著地上的直線,走到尾端拿到對應積木就可以回去,裡面包含聽覺記憶、平衡與動作協調的練習,這些目標都能強化小C所需要的能力。

開始上課後,遊戲氣氛非常詭異,當C媽沒說開始時,小C的身體是完全黏在椅子上,一動也不動;走直線時,小C只要一失去平衡,嘴上就開始嚷嚷「這個好難,我覺得不行。」在另一邊,C媽表情沒有太大改變,語氣上也相當冷淡「要把它做完。」就算小C完成活動也是一樣「對了,你做的很標準。我們繼續玩。」

這樣的狀態持續了約15分鐘,小C開始將眼睛閉上,沒有激動的聲音,但眼淚已經從眼角溢出,接下來,他拒絕繼續遊戲。

「平常在家裡會這樣嗎?」我問。

「這就是平時我跟他的狀態,好像在互相敵視,互相傷害一樣。」C媽回答。

活動結束後我與C媽分享了一些我的觀察。

1. 遊戲與教導的誤解

這是所有家長最常見的盲點,「老師,我都有照你的方法在家練習,但是感覺他還是不受控制,做的不是很好。」

最大的差別在於孩子眼中,活動是「遊戲」還是「功課」,孩子在這方面的敏感度遠高於大人,但是家長常常求好心切而不斷強調重複、完成任務,也讓孩子對練習喪失了動機。

2. 孩子的情緒/壓力需要出口 正向鼓勵的呈現方式

在C媽與小C互動時,也在治療室的我就像是一同待在充滿難受、窒息感的壓力鍋裡,主因來自C媽的表達方式。

尤其是情緒的表現,在給予指令時、在孩子達陣時,C媽雖然都有用語言表達,但語調上卻沒有相應的起伏。想像一條拉緊的橡皮筋,一直都處於緊繃狀態,如果沒有適當的放鬆,拉久了就會損壞。因此,我們的語調就是最好的鬆弛劑,語調可以讓指令變成好玩的遊戲玩法,也可以讓鼓勵建立孩子繼續挑戰的信心,最重要的是,孩子感受到的不再是無止盡的「被要求」。

3. 父母從孩子的眼中看見自己

最後和C媽聊到,小C與媽媽互動的反差。當C媽主導時,小C變成完全的弱勢,但是當C媽沒有主導性時,小C立刻化為完全反抗軍,並且希望控制一切。這個現象主要來自2個原因:

>媽媽覺得自己必須要「教」好小孩。因此媽媽平常的壓力也很大,希望在教的時候,孩子必須完全遵守指令,這樣才是一個稱職地媽媽。這個「角色設定」也讓媽媽忘了表達自己對孩子的溫暖情感。

>小C跟C媽的關係相當緊密。因此小C能迅速辨別出C媽言行中的主導性並且迎合媽媽。媽媽自身賦予的定位,成了小C社交發展的基底,這個基底也實現在與媽媽平日(非有主導性時)的互動中。簡而言之,小C和C媽的互動方式來自於模仿。當C媽拿掉主導權,小C便復刻C媽的互動方式與媽媽互動。這裡要強調,以小C的年齡與認知邏輯能力來看,這不是報復,而是人類進化成長的天性「模仿學習」。

和C媽分享完這些觀點,C媽眼眶就紅了「沒想過自己對孩子的影響會這麼巨大。」其實天底下哪個爸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好好長大,但是引導孩子需要考量的層面實在太多,與相關領域的專業交流,發現盲點,才是對孩子成長最務實的作法。

以上分享,並不是針對「動作發展障礙」的治療方案,但依照多年的專業經驗,在治療特定病症以前,尤其當治療對象是「孩子」時,最應該重視的就是「關係」,與孩子若沒有建立良好的關係,後續只會引起更大的「副作用」。

願所有的家長與專業人員都能更加全面的了解孩子。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