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室之外,「團體參與」對孩子發展的3個正面意義

--

筆者從小就愛聽音樂唱唱歌,以前在高中時也參加了合唱團認識了很多愛唱歌的同好。前幾天與一位合唱團好友談起了他最近的工作,他是在帶領偏鄉孩子合唱團的合唱老師。

有孩子的地方一定就會有歡笑,如果還能加上唱歌,這畫面真的太美。然而,並不是每一個孩子都以相同的速度成長,相反地,在一群孩子裡面,更能看出孩子的個體差異以及明白人的多元發展性。

案例1。小A一位四年級的孩子,從一年級就已經待在合唱團中,總是在練習中會不專心,一旦教室外有甚麼風吹草動,就容易受到影響,平常會有一些小動作,反應也很快;對於老師要求的合唱指令,他可以很快跟上,但是就是會出錯。

案例2。小B同樣也是一位四年級從小一就已經在合唱團內的孩子,平常的反應非常的慢,如果你問他一些確定他會明白的問題像是二三年級就學習過內容,他是會,但是就會拖個5–10秒才「緩緩」的回答你,就是連語速也在挑戰人耐心的那種;對於老師要求的唱歌內容,他反而能夠唱得出來,達到老師的要求。

在團體裡,發現孩子的個別多元發展

上方的案例1與案例2其實可以想像的到他們兩個人平常一定經歷很多不一樣的評價,小A可能會讓別人覺得聰明但不乖,小B則是讓人感覺是遲鈍。但其實這些都無法真正的呈現孩子的樣子,小A在教室以外的團體裡,反而讓人發現他在「執行功能」上的缺點,雖然聽得懂,但是依然無法按照他人抽象的口語指示,做到別人的要求。小B在教室以外雖然反應依然緩慢,這可能也成為他在別人眼中的「標籤」,但是在團體參與裡面他能夠得到「意外」的正面評價,對小B來說也是一種自我肯定。

Photo by Andrew Seaman on Unsplash

「團體參與」帶來的正面意義

1. 德智體「群」美:來自於我好友的一段話,『在練習合唱時,唱的不好整團重來再唱一次並不是懲罰,而是希望能夠團體因有共同的目標去做調整、修正,這也就是「群育」。如雷貫耳,這也是我們當今社會的基礎,就是共同為了下一代做出部分的犧牲與退讓,讓這個社會保持美好的樣子,沒有比團體參與更能讓孩子理解並且實踐「群育」更好的方式了。

2. 多元觀點:這點我認為不僅僅是影響到孩子而已,更是為家長、教育工作者都能帶來的正面影響。華人社會的教育制度之下還是比較單一化,雖然我有感受到近幾年有越來越多人努力著使用更多元的方式去改變教育的體系,但是人是否有沒有真正的體會到「多元觀點」卻更為重要。

透過團體參與,我們可以拿掉比較單一化的標籤,像是「聰明與否」、「好壞學生」這些都是比較偏向使用學生的成績來評斷一個人,但是在團體參與中,就能有更大的機會以不同的角度去切入、理解一個孩子,先不說孩子是否就能表現得特別突出,光是更能了解孩子就能夠帶來正面的改變。不僅是影響孩子判斷一個人,也會跟著影響孩子看待一件事,孩子從中也能學習體會到許多事情並非只有二分法,而去思考更多的可能性,這能讓孩子在日後的選擇與決策更加出色。

3. 人際互動:當然,若孩子能夠提升「群育」更加融入群體之中,並且帶多元的觀點時,自然就能發揮換位思考,建立同理心。這樣的人與他人相處時爸爸媽媽也就更能放心。

感謝好友對我的這些分享,很敬佩他也感謝他,作為一位老師,他不只是在教孩子,非常非常難得的是他告訴我在孩子身上學習很多,能從孩子身上學習的老師,孩子肯定能在這位老師的身上學習更多。

在合唱團中的那幾年,對我的影響除了音樂陶冶性情以外,更難得的是為我帶來許多良師益友。在思考「人」的這條路上,擁有更多的面向。

最後,跟大家推薦一下「善耕365公益媒合平台」,最近他們發起一個活動《用聲音應援防疫英雄》,就是這群孩子們用美好的聲音為所有為防疫共同努力的人加油打氣喔!希望大家可以一同去聽聽。歡迎大家一起來支持他們的Youtube頻道:https://bit.ly/2LTgN64

今年很可惜的事他們因為疫情取消了巡迴表演,但是透過網路,我們依然能給這些孩子與老師們最大的鼓勵喔!!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延伸閱讀
培養孩子同理心,8個步驟,你可以這樣做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