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與語言,常常都會是兩面刃,就在你跟我對於「這一句話」的解讀之下產生不同的意義,然而它的影響卻是難以想像的深遠,可能會超越時間與空間,再透過我們所處的環境影響到身邊的人,也可能影響到我們的下一代甚至更遠的將來。
「你去陪孩子」、「爸爸比較會陪孩子玩」、「他不懂怎麼陪孩子」,在一個有孩子的家庭裡總是會聽到這些話語。「陪伴」兩個字,該怎麼看待,該怎麼做,對於有孩子的家庭是永遠討論不完(爭論?)的話題。
陪伴,簡單兩個字,裡頭卻充滿著許多道理。這裡先列出幾個「無效陪伴」的類型,至少我們知道那些方式應該被避免。
1. 強迫聽話型
強迫聽話型陪伴者對於每一種玩玩具、玩遊戲的方式都有自己心中決定的一套,例如車子就應該在地上,一但飛起來了,就會開始說「怎麼會有車子飛在天上的」、「你應該要放在地上滑」,或者會認為今天買的樂高組就是要做成飛機,對於孩子用這些樂高拼成一座城堡感到不耐,「這組樂高就是要做成飛機,你這樣子做是錯的!」 — -可能會導致兩種狀況,一種是孩子逐漸失去自主思考的能力,久而久之也無法塑造責任感,因為一直以來不用自己做決定;另外一種則是在長期無法有自主發揮空間的狀態下,形成一種習慣性反抗,導致越來越難以接受他人的意見,也因為長期的自我無法被認同也缺乏自信。
2. 負面焦慮型
負面焦慮型的陪伴者會對多數玩具、遊戲抱持負面態度,很多時候一個物件本身都存在著兩種不同的角度,但是此類型的陪伴者多數會導向負面的影響,像是看到小孩子拿起水果玩具做要吃的動作就會緊張到認為這樣很不衛生,會想把所有的水果玩具收起來,或者看到有玩具有刀、槍的形象時,就會擔心對孩子有不好的影響。 — -此種類型的陪伴者則是會讓孩子喪失許多體驗與經驗的機會,其實在孩子大腦發展的過程中就是需要多元的外界刺激,這些刺激才讓大腦有組織、整理的機會,也才會促進整體能力的發展喔!
3. 超級保母型
超級保母型陪伴者則像是不管孩子幾歲,都會毫無保留的滿足孩子的需求,當孩子要吃什麼,要拿什麼,此類型的陪伴者就像是成為孩子的手跟腳,使命必達。更甚之的是能預測孩子在幾點幾分會有那些需求,會提前幫助孩子做完。 — -曾經最嚴重的是看到孩子一直到三歲都孩不會自己進食,就是他的照顧者都準備的非常完善,不只是在飲食方面,連玩玩具都是,這位孩子甚至不用自己去拿自己喜歡的玩具。
4. 純陪不動型
純陪不動型的陪伴者就是按照字面上的去理解「陪伴」兩個字,認為只是要待在孩子旁邊,對於孩子的行為舉動多數不會給予太大的反應,只提供孩子基本的「生理需求」與安全性。由於人在社會化的過程中仰賴著童年階段大量的模仿與實作,因此孩子的在情緒與社交的發展通常也會較為落後,面對遇到問題時也較難有樣板去想怎麼解決,問題解決能力也會較弱。
5. 頻率不對型
頻率不對型的陪伴者其實是想要親近孩子的,但是實在對於孩子了解太少,不瞭解孩子喜好,也預期不了孩子面對各種狀況會有什麼反應,所以可能會表錯情,或者沒有在正確的發展階段給予適當的回應,形成一種雞同鴨講的狀態。也會有一種比較糟糕的狀況,就是此類型陪伴者在不經意的情況下,給予孩子不恰當的回饋,讓孩子養成一些不好的行為,若陪伴者沒有及時改變,時間拉越長,壞習慣則會越來越難改掉。
看了幾種「陪伴型態」,會不會在自己身上看到一些影子呢?小朱老師也鼓勵大家去思考,回顧自己本身成長的過程中有哪些陪伴者的角色,他們是哪一些類型?是否對於現在的自己有所影響呢?
其實回歸到核心的問題,小朱老師認為關鍵在於對孩子的了解,因為孩子的發展需求都會年齡與孩子本身的個別差異所影響,一旦了解孩子多一點,身為陪伴者的你自然也會知道該怎麼應對,有時候別只在意陪伴的時間,「高品質的陪伴」對孩子來說是益處多多的呢!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
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