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沒有經歷過一種情況,為了孩子你找尋許多與孩子相關的書籍,也為了某個你憂慮會影響孩子的行為逛遍大大小小不同的網站。從這些不同的地方你看了很多方法,也學到了很多技巧。但是,每一次到了真實的發生的場景,像是遇到孩子亂發脾氣、哭鬧、抗拒、拖拖拉拉這些時候,那些曾經看過學過的技巧又全部拋諸腦後了,最後還是用回了自己最不想的老套路。
這種狀況一再發生,不僅沒辦法有效的解決孩子的問題,還在事後讓爸爸媽媽感到更加的挫折,除了處理孩子帶來的負面情緒外,還會陷入一種迷思:「覺得自己在扮演父母角色這件事是失敗的。」
還記得在上一篇爸媽一定要知道系列Ep8,小朱老師就已經提出了一些實用技巧讓家長能夠強化自我條件。如同面對孩子的行為,我們希望孩子有所進展,就必須盡可能的去了解他的源頭,這次內容就分享昆士蘭大學教育心理學院兒童教養與家庭支持中心主任Sanders教授多年的研究與分析總結出來的五個影響爸爸媽媽自我調節的因素。
- 自我充實力
爸爸媽媽能夠透過自身的資源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家長支持網路,其中包含政府支援、學校、報章雜誌、新聞以及社群網路,現代因為社交軟體都讓這件事情變得相對容易,家長可以輕易取得知識與資訊、技巧與情感支持。然而,其中的關鍵在於家長能否在獲取這些資源的時候適切的選擇、運用於符合自己與孩子所需要的情境(例如有將孩子的發展里程碑考量進去,才能有正確的期待並且給予符合孩子能力的活動)。 - 自我效能力
自我效能代表爸爸媽媽對於引導技巧的掌握度以及對自己的信心程度,通常也會在成功獨自讓孩子達成某些「任務」時慢慢地展現出來(像是讓孩子安穩的上床睡覺、自己完成刷牙任務、一打一逛街購物等)。但是在達到這個階段以前的家長反而會比較常表現出失望、沮喪甚至可能認為自己沒能勝任這個角色,這當然會影響到教養路上家長的自我調節!小朱老師建議爸爸媽媽繼續堅持下去,有時候好隊友之間互相打氣彼此說出對方進步的地方也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喔! - 自我管理力
良好的自我管理力會反映在家長各種教養實務的技巧上,像是能精準地觀察他們孩子的行為並且能夠自行適當的回覆,在協助孩子的同時也隨時在注意自己當下的狀況,把整個過程記錄下來,才能即時或者事後做到與目標一致的修正(像是不以侵略性的方式在孩子表現出問題行為時回應孩子、以冷靜且有邏輯的指示孩子以及適度的自我冷靜的時間)。每次的「管教」行為前,都要提醒自己要冷靜,這就像是打開行車紀錄器,把處理的細節記下來方便之後做回顧。 - 良好歸因力
自我調節的提升目標是在爸爸媽媽本身,我們都知道孩子的成長與引導者的各項發展兩者是屬於正相關的,因此有著良好歸因的父母能夠清楚的認知到孩子的改變與他們的調整與努力有關,而不是單純只是孩子年齡成熟、或者老師等外在因素導致。對家長來說,長期的正確歸因可以讓爸爸媽媽對自身的角色感到正向。告訴自己一切的努力都不會是白費的! - 問題解決力
這項能力就字面上是最好理解但卻是最不容易做的能力。這項能力讓爸爸媽媽成為塑形孩子的主導者,家長可以主動察覺到孩子的問題,尋找針對問題所需要的素材,接著規劃可以執行的計劃,再來就是執行與後續的成果評估,這需要很長很長有意識的訓練,但是當爸爸媽媽都已經掌握到了良好的問題解決能力,在育(獄?)兒的路上即使面對不同樣貌的孩子手足都能夠合宜的應對,通通難不倒你了喔!
若爸爸媽媽覺得自己在教養路上有些力不從心,可以從這幾項審視自己哪些方面比較缺乏,相信能找到一些出路與方向喔!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相關資料
《Applying Self-Regulation Principles in the Delivery of Parenting Interventions》Clin Child Fam Psychol Rev . 2019 Mar;22(1)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