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學齡前孩子社交能力的5個重要關鍵

--

不管是對成人或者兒童而言,社交功能都佔有非常重要的角色,甚至會有這種說法,人的社交能力會決定個人的成功。社交功能影響到的面相除了良好的朋友交際,他也與個人的獨立、工作展望以及家庭穩定相互連結,為生活提升幸福感。在這篇內容中可以得到5個培養學齡前孩子社交能力的重要關鍵!

Photo by Adrià Crehuet Cano on Unsplash

有些人會說,社交障礙的原因是源自於神經多樣性、個人特質或者自閉症與亞斯伯格症導致,實際上並非只限於這些群體,還有另外一群焦慮特質、注意力不集中與衝動、學習障礙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在社交層面遭受到許多挑戰,最終導致孩子的自我封閉、退縮、被排擠,甚至形成暴力性格或者是霸凌事件。

回想一下,我們還記得是如何明白「跟人交談的規則」嗎?要面向他人、眼神持續對望、保持不遠也不近的適當距離、等待他人說話的段落、回覆他人的時機、注意他人的表情與肢體動作等等。我們什麼時候學會這些「社交技能」的,有人想得起來嗎?

我們知道什麼時候學會爬,什麼時候學會走,但是卻沒有人記得何時才學會「跟人對話」,好似時間到了就自然產生的能力。雖然大多數孩子能很自然的了解「社交線索」(看人臉色)並且自我控制行為,但是相對的少數卻總是被忽略,有些孩子總是輕易使人憤怒,有些則是顯得衝動。

社交能力可以被教導嗎?

根據現今教育與醫療的發展,孩子能透過正確的方式學習社交技巧。透過家長、教育人員以及相關專業人員都能成為促進孩子社交能力發展重要的角色。甚至若社會大眾都能接受到相關課程,對於整個社會都能有更正向的影響。

這裡分享幾個提升學齡前孩子社交能力的小技巧。

  1. 先了解基本社交功能發展,用符合孩子年齡的程度期待孩子能做出的表現

下方我列出幾個學齡前兒童的社交功能發展

透過上方列表,我們就能知道孩子在學齡前各個階段的社交能力能達到什麼程度,我們就能夠在還在到達階段年齡前給予適當的機會讓誘導孩子,像是在一歲半的孩子,我們會盡可能的回應孩子的任何問題,因為在這樣的社交情境下,他就能自然的學習到跟人溝通時輪流的原則;而對於兩歲半的孩子,則是在與孩子玩玩具的時候,多點來回輪流的機會,我們會說「這次你玩完了,換爸爸玩一次,爸爸玩完了,再換你玩。」給予孩子有「輪流、分享」情境的練習機會,才能促進孩子社交層面的發展。

2. 假扮性遊戲的重要性

假扮性遊戲對於孩子社交成長是一項指標性的觀察項目,通常會在三歲左右發展,因為他代表著孩子在三歲以前透過眼睛觀察了大量的人與人的互動、人跟物的互動,像是孩子開始會模仿著爸爸開車、媽媽泡牛奶、奶奶在飯桌上會說的話以及爺爺坐在沙發看新聞的樣子,這些日常的景象刻劃在孩子的腦中,孩子給予這些熟悉的人事物有了意義,並且效仿。透過假扮性遊戲,幫助孩子發展溝通,模仿溝通,扮演不同的角色,同時也能猜想不同角色的想法,並且有機會處理這些角色的感受。常常會聽到有些長輩認為男孩子不應該玩扮家家酒,這是非常錯誤的觀念!這類的遊戲是不分性別而且都能成為孩子成長的推手,反而,透過大人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能夠更有方向的發展喔!

3. 真實情境引導

面對真實的情境,引導孩子把自己想像成為別人,想像不同的解決辦法,想像別人的心情,別讓孩子有意/無意的不尊重他人,鼓勵善良,在現實的場景中建立同情、同理心。了解對他人善良會有甚麼樣的後果。舉個例子來說,在孩子遊樂場裡種有形形色色的孩子,一定會有相對來說能力較差的小朋友,如果在一旁的大人告訴孩子「這個孩子看起來怪怪的,不要靠近他比較好。」跟「這個孩子看起來需要幫助,我們一起幫助他吧!」這兩種方式的引導,就會為孩子建構不同方向的同理心,當然會影響孩子未來的社交能力。

4. 給予機會

在經過了「假扮性遊戲」與「實際情境」示範之後,就是創造環境與機會,讓孩子能夠練習到這些我們引導的技巧,社交這件事情本身就是非常複雜的,要掌握這個技巧也需要一段時間重複的練習與熟悉,若沒有練習的機會,每次要外力的協助的話,孩子反而會形成依賴而無法強化自己自身的能力。日前有看過一位7歲社交障礙的孩子筱帆(化名),她不能理解別人會產生想法,講話多數只說自己有興趣的事;在競爭遊戲裡面只要不是第一名,就會趴在地上哭鬧以強烈的情緒行為表現出來,無法持續與人交流因此家人為她尋求社交言語訓練,但是一直到小學以前都沒有上過幼兒園,也等同完全剝奪筱帆適應兒童團體的機會。這是非常可惜的,雖然可以預期筱帆到幼兒園必定產生許多社交挑戰,但是好比1到10的過程中,不會直接從1跳到10,必須經過2,3,4等數字,沒有學習機會與過程,就難以掌握這些技能。

5. 明確給予期望的行為,或者直接示範

社交能力尚未成熟的孩子,對於「他人的想法」、「他人對自己的看法」這些觀念是模糊不清的,因此常常無法真正了解他人說話背後的意圖。像是我們常常看到一些家長在跟人講話時會叫一旁的孩子「你在旁邊不要吵,媽媽在跟別人講話。」對於這些孩子來說,他依然沒有接收到他可以做什麼,所以常常結果是,孩子開始亂跑,結果造成家長更大的困擾。或者,我們會在上學前提醒孩子「要和善的跟同學相處喔」,但是和善這個詞過於抽象,孩子依然不知道該怎麼與其他小朋友相處。真正的做法是應該是當引導者在與他人相處時,像是親切的打招呼、微笑、正確回應對方這些行為,都必須讓孩子有一同經歷的機會,並且在事後告訴孩子「這些都是媽媽對人和善方式!」孩子才能具體了解「和善」的真正意義與做法。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
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Written by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

No responses yet

What are your though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