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島知外Ep2:跟獎勵比起來幼童探索的意願更高

--

這是一項新的研究發現,年幼的孩子會放棄他們已經知道的獎勵來換取探索其他選項的可能。

當成年人和4–5歲的孩子玩一個透過選擇獲得分數的遊戲,成年人和兒童都很快知道什麼選擇將獲得最多的分數。但是,當成年人利用這些已知條件來最大化他們的獎勵的時候,孩子們則繼續探索其他選項,只是為了看看這些選項的分數是否已經改變。

Photo by Kyle Nieber on Unsplash

這項研究的共同作者、俄亥俄州立大學心理學教授 Vladimir Sloutsky表示「探索就像是幼兒期的主要驅動力,其重要性甚至超過了即時獎勵。」我們相信這是因為年幼的孩子也就是人類的初期階段是非常需要探索的,以幫助他們瞭解世界是如何運作的。

結果顯示出來,孩子們是有系統地進行探索,以確保他們不會錯過任何資訊。也就是說,孩子們尋找新發現並不是漫無目的!

Vladimir Sloutsky與俄亥俄州心理學博士後研究員Nathaniel Blanco一起進行了這項研究並將他們的研究結果發表在網路版的《發展科學》雜誌上

研究人員進行了兩個實驗,其中包含了32名4歲兒童和34名成人。

在電腦螢幕上,參與者可以看到四種外星生物。當參與者點擊每個生物時,他們會得到一些虛擬糖果。A生物明顯是最好的選擇,因為A會給出10顆糖果,而其他三種分別給1顆、2顆和3顆糖果。在實驗過程中,每個生物所給予的糖果數量都不會改變。遊戲的目標是在100次的嘗試中獲得越多的糖果。(孩子們可以在實驗結束時把虛擬糖果交換真正的貼紙。)

不出所料,成年人很快瞭解到哪種生物給的糖果最多,並且在86%的時間中選擇了A生物。但是,兒童選擇最高報酬的A生物只有43%的時間。並不是因為孩子們沒有意識到哪個選擇會收穫他們最大報酬。因為在研究後的記憶測試中,22名兒童中的20名正確指出了哪種生物送的糖果最多。

Photo by Nagesh Badu on Unsplash

Blanco說:「孩子們的動機不像成年人是為了獲得最大的回報,兒童受到激勵的原因反而來自於透過探索獲得更多資訊。」

更有趣的是,孩子們不只是隨機的選擇不同生物,Sloutsky說。當他們沒有選擇最高回報的選項時,他們會有條件地做其他選擇,以確保他們不用花太多時間在測試每一種組合。「如果他們對某個選擇的價值越不確定,他們便越想再次嘗試它。」(小朱老師OS:就是手賤?)

第二項研究遊戲是相似的,但四個選項中三個分數是可以看見的,只有一個是隱藏的,每次的嘗試會隨機選擇隱藏一個選項,而且幾乎每次都會更改;但四種選擇各自的分數是不會改變的。也就是說,假設A、B、C、D各自會有1分、5分、50分、100分,這四種分數是不會變的,但每次會把其中一個的分數遮起來。結果與第一個實驗相似,37名成年人在其中94%的實驗中都做了最佳選擇。而36個4歲-5歲的孩子只在40%的時間中選擇最擁有高價值選項。當隱藏的選項明顯是最高分數時,成人會在84% 的時間選擇它,但除此之外,他們幾乎從未選擇隱藏的選項(2% 的時間)。

大約40%的時間,孩子們選擇了隱藏的選項,不理會那個選項是否高分。「大多數兒童被隱藏選項的不確定性所吸引。」Sloutsky說。

結果依然顯示出兒童存在一些個體差異。像是有一些孩子的行為很像成年人,幾乎總是選擇最高價值的選擇。也有幾個孩子幾乎總是避開隱藏的選項。這些變化可能與兒童認知成熟程度的不同有關。

但似乎所有兒童都會經歷這個階段,有系統的探索是他們生活的主要動力

Sloutsky說:「儘管我們知道孩子們喜歡到處跑、探索事物,但現在我們知道他們的行為其實是有其規律性。」Blanco補充說:「兒童在這個年齡看似反覆無常的行為,其實是為了建立一個龐大的資料庫。」(小朱老師OS:摧毀爸媽的100種方法。)

朱老師小結

「今晚我想來點…….看看媽媽會怎麼樣….」By 4歲小孩

以上為外電資訊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資料來源
https://www.sciencedaily.com/releases/2020/08/200812153637.htm

延伸閱讀
小島知外Ep1:道德教育如何幫助青少年犯罪問題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如果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