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孩子同理心,8個步驟,你可以這樣做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7 min readApr 18, 2020

--

這幾天有朋友向我問起,要怎麼教孩子學會同理心?他是在於幼兒園工作的朋友,我很開心他有這樣的意願,想到將同理心「放置」於孩子的心中。在我有印象以來,從來沒有在學校正式的教導這項能力,但是這項能力卻可以說是人類社會可以穩定的根基!

邁阿密大學心理學系的兩位學者Nico M.McDonald和 Daniel S. Messinger發表的『同理心(Empathy)的發展:如何形成?在何時?為什麼?』一文中指出,

同理心是一種「可以感受與想像他人所經歷的事物與情感」的能力

這項能力大大地影響著人在社會化的關係中所做的決定與行為。

Photo by Nick Fewings on Unsplash

如同我們總說世界上有兩類人:理性與感性,Nico M.McDonald和 Daniel S. Messinger更深入的剖析同理心內含的兩種成分,一種「情緒同理心」,另外一種「認知同理心」。

  1. 情緒同理心(Emotional Empathy):以自己在嬰幼兒、兒童時期的情緒經驗,去置換別人的目前的情緒狀態。這項能力讓情感具有傳染力,是超越語言就能夠體會的。
  2. 認知同理心(Cognitive Empathy):在不同專業領域也被稱作「心智理論」或者「換位思考」,這讓我們能夠準確想像他人的經歷,能把自己置入他人,去揣測他人可能會有的反應與行動。這項能力通常會在進入幼兒園、小學階段大爆發。

情緒同理心讓我們能看著電影聽著歌落淚,而認知同理心讓我們做出良善的行為避免他人感到受傷,這兩種同理心是彼此獨立發展卻由隨時隨地的相互作用,因為它,我們交朋友,跟著人一起落淚、一起歡笑,也一同度過難關。由於兩種同理心是兩個獨立的能力,因此有可能會發生失衡的狀態,若一邊太高、一邊太低也會造成一個人的社交出現狀況。

同理心是什麼時候開始的呢?很有可能從你出生開始就開始萌芽了!剛出生後的嬰兒被放置到一群寶寶的嬰兒室中,當有第一個嬰兒哭時,慢慢地就會聽到其他小寶寶此起彼落地跟著哭起來,這或許就是人類同理心第一次展現的時刻。但是同理心並不是一擁有即刻就能有一百分的表現,它是隨著我們生理、身體、認知等等多元的發展下逐漸成熟。

研究顯示同理心受到許多因素影響,其中包含基因、神經發展以及孩子本身的氣質,這些偏向先天的因素我們無法改變太多,但另外還有非常關鍵的「後天因素」,像是情緒模仿、教養方式、親子關係,這些則是我們可以掌握的部份,當然孩子身邊的引導者就要好好好掌握。

Photo by Matt Collamer on Unsplash

下面就與大家分享一些技巧,可以有方向、有步驟的引導孩子發展同理心。

  1. 引導者要常常表達自我的情緒
    在學習成長的過程中,人類所具備的基礎就是「模仿能力」,模仿能力讓孩子大腦主動去臨摹世界,試著透過「運作相同的動作」來接觸、體驗並且理解這個世界;引導者就是「可以被模仿角色」,讓孩子看到表達情緒的動作,創造機會給孩子去模仿。
    技巧提示:『我覺得很「開心」、「難過」、「生氣」』,不要吝嗇說出這樣的句子,別忘記同時搭配該有的動作與表情,你就是孩子的專屬角色。
  2. 也要告訴孩子引導者自己的情緒為何而來
    在表達自我的情緒過後,也可以依照孩子的認知發展程度,用孩子能夠理解的方式說出自己為什麼會有現在的情緒。
    技巧提示:「我覺得很開心,因為蛋糕好吃」、「我覺得難過,因為你哭」、「我很生氣,因為你把飯給打翻了。」
  3. 孩子要懂基本情緒概念和因果關係
    前兩項的引導,為孩子的「情緒資料庫」打下根基,在日常生活中無數次的模仿,讓孩子大量的體驗、感受,並且逐步可以推敲情緒背後的簡單原因,其實也是在訓練孩子的基本情緒概念與因果關係。
    技巧提示:「因為桌子上有水所以媽媽要擦乾」、「因為爸爸肚子不舒服所以要吃藥。」在日常生活中,都可以把因果關係概念自然的帶入對話句子裡面,讓孩子在無意間就能促進認知發展。
  4. 與孩子一同觀看繪本故事、動畫,討論角色情緒與行為表現的原因
    孩子逐漸體驗過真實他人的情緒以及背後的原因之後,接著就是讓孩子練習「抽象思考」,繪本與故事書會是更好的工具,因為具有翻頁的功能,在翻頁前停頓一下,讓孩子想一想會發生甚麼事。也可以透過角色置換代入,讓孩子變成書中角色做思考。
    技巧提示:「小兔子的書包被搶走了,他會很難過嗎?」、「如果你是小兔子,你會怎麼做?」利用問題引導孩子思考,不一定隨時告訴孩子答案。
  5. 假扮性遊戲,角色扮演
    就好像我們在真正的大考之前都會有模擬考試一樣,假扮性遊戲與角色扮演就是將之前所學習到的各項能力一同運用在綜合的情況裡面模擬,並且帶有天馬行空的抽象想像與創造,讓孩子以往所吸收的自由自在發揮出來,透過引導者與孩子的互動,孩子有更多機會自主體驗與應對。
    技巧提示:「哎呀!好不容易準備的晚餐都打翻了,我好難過啊!」在假扮性遊戲中,你可以把繪本、動畫或者現實生活中發生的情節演出來,並且延伸出一些「意外狀況」,引導者演給孩子看或者讓孩子自己想像看能不能感受。
  6. 同理孩子,帶領著孩子討論孩子本身的情緒與緣由
    當孩子因為各種原因而展現情緒時,引導者的角色最忌諱要求孩子立刻停止情緒,我們必須提醒自己重要的「引導」,而不是「控制」,或許孩子的情緒是源自你的行為,但是一旦清楚知道自己的角色,就比較能夠冷靜知道該做哪些事。我們要同理孩子會有情緒是非常正常的事,若孩子暫時無法表達,我們可以試著幫忙他表達其情緒與原因,並且等到孩子情緒緩和後再讓他慢慢說。
    技巧提示:「芮芮現在很生氣,因為媽媽拿走芮芮正在玩的玩具」、「祥祥現在很難過,因為爸爸只給祥祥兩顆糖果」即使我們就是孩子產生情緒的主因,但是更重要的是在當下讓孩子學習度過自己的情感。
  7. 遇到突發的社交狀況,事後盡快引導思考
    當孩子或大人遇到一些狀況,例如再公園排隊遊玩遊樂設施時的時候,看到有孩子被插隊時,當下可能孩子不知該如何反應,但是我們可以再結束遊完後,跟孩子討論當時的狀況,詢問孩子當時的感受、如果是發生在孩子身上會怎麼做。
    技巧提示:「你有看到婷婷被推了?那你覺得婷婷會難過嗎?還是生氣?如果被推是你,你會怎麼做?」若孩子暫時想像不到我們可以給予一些方向,另外也可以把情節加入到假扮性遊戲之中,幫助孩子強化感受與想法。
  8. 隨時回饋
    當引導者察覺到孩子對於他人、角色有展現出同理、換位思考的時候,應該立刻給予正向回饋喔!這樣可以強化孩子的同理機制,讓孩子將來遇到的人事上更能自然而然的同理思考。
    技巧提示:「哇!你幫田田拿衛生紙給她擦眼淚,很棒呢!知道他現在需要」、「媽媽要感謝你,在媽媽拿蛋糕的時候就幫媽媽準備好小椅子,我們可以吃蛋糕了!」記得!我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塑造、建立孩子一點一滴的未來,所以不要吝嗇給予孩子們正向的支持喔!

以上皆為個人觀點分享,若有任何想法都可以在文章後回覆討論交流喔!資訊若有誤也歡迎指正。

參考資料:
《The-Development-of-Empathy-How-When-and-Why》- Nico M.McDonald and Daniel S. Messinger

非常謝謝你願意花時間閱讀這篇文章,覺得內容不錯歡迎Follow、拍手或分享給你的朋友們。如果你喜歡我在 Medium上的內容,歡迎同步追蹤與我合作的Facebook 專頁:爸媽3.0,在粉絲專頁中將分享更多關於教養與兒童發展的資訊。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請在網頁的左手邊的灰色小手(網頁板)/下方的灰色小手(行動版)給我1–50個拍手,越喜歡當然可以拍越多,我之後會為你常寫的!另外,也希望你在下方的讚賞公民(綠色小手)為我拍手1–5次,不用花錢就能為我帶來一些收入,支持並且鼓勵我繼續創作下去!感恩!

--

--

朱老師的共融樂園

職業為職能治療,寫作則是與自己的對話,Podcast則是觀點的大聲公!從事於兒童領域已經十年多,從台灣開始,之後經歷馬來西亞、中國,間中持續服務各地的孩子與家長。長期在不同文化中經營專業,會這裡分享兒童發展、親職教養、家庭關係、多元文化與教育相關的資訊以及個人的觀點。